留下,目送更多人回家
两年半之前,我做了人生中最唐突,也最漫长的决定(三年考研路,我在终点前退出了)。现在来看,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错误的,而对我它是正确的。如果你正面临这种选择,也许这篇虽然狗屁不通但至少比小红书营销号更接地气的文章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决策。
国外,不是外国
发现大部分国人有很严重的大国病(非贬义),总觉得世界除了中国就是外国,出国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然而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叫作「外国」,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别,甚至要超过与中国的差距。当你自然而然地准备从美加澳新中选择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估计从来没有意识到,哪怕是这四个整天被捆绑起来提及的地方,具体生活环境的差异也足够给你比第一次踏出国门时更大的震撼。更别说因为经济与政治问题,当爱尔兰这种破岛也变成目的地之一时,会给你对所谓发达国家的期望埋下多大割裂感的隐患。
根据近两年我的一手数据,应届生出国的并不多。或许因为整体的经济下行,又或者的留学光环的褪去,以及疫情给大家带来的心理阴影?总之,新生的年龄竟然出现递增的趋势。2024 年秋季计算机专业新生大部分出生于 1996 年之前,这些人大概是勉强赶上了互联网浪潮的末班车在大厂得到了还说得过去的薪资。但 35 岁危机以及越来越卷的生存环境,的确让人很难看到在一线城市安家落户的希望。至于回乡?除了加入热度已远超考研的考公大军,或者接受 10 倍的薪资落差变成网管从而在婚恋市场上一败涂地,小城市没能给这个行业的人更多选择。索性国外给了——即便经历了数年的大厂裁员,计算机依然是体面地润出去的最佳专业。
到此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画像:有一定的积蓄但到不了中产,挥洒完了最青春的 8 年不再想签什么奋斗者协议但又不愿放弃积累的技术经验从另一个行业白手起家。那么无论是生活节奏、投资成本还是政治风险,美国与澳大利亚显然不是可选项。新加坡卷破天际大家也应该有所耳闻当然也是避犹不及。选着选着,爱尔兰这个堪比古代流放之地的穷乡僻壤竟也成了热门目的地。这就引起了主要矛盾,尽管对外有着「欧洲硅谷」之类的宣传口号,以及人均 GDP 高出大气层的豪言壮语,作为发达国家的爱尔兰实际上是一个比中国的农村更农村的偏远岛国。与几乎所有的其他候选国家有着天壤之别,哪怕是有着大农村美称的欧洲大陆,与假欧盟成员国爱尔兰相比起来,城市化水平可以说遥遥领先。
当然,我这一通阴阳怪气不是为了抹黑爱尔兰(但也没有任何夸张),而且希望各位能对本节的小标题有切实感受并充分思考自己离开中国的理由和真正的追求。我见过太多人嘴里说着喜欢田园不要剥削,但其实我们喜欢的是有明日达快递以及削廉价外卖的田园。没错,作为有资本出国的人,保守估计已经超越了 60% 的国民。尽管名义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殊不知那些城市早已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标准。更直接地说,我们是享受人口红利的上层阶级(虽然也没那么上层)。到了国外,尤其是欧洲这种高福利地区,人人平等并不是想象中让我们变成富豪,相反是让我们降低生活质量去照顾蓝领甚至乞丐。直接从地主生活变成了被打倒的乡绅,不仅失去了佣人的照顾(廉价劳动力与商品)还要承担高昂赋税(综合税率高达50%)。
人人平等是好事,但如果我们其实是高于平均的那个呢?
中国 6 亿人月收入仅 1000 元。 ——李克强
到这里其实有一半(现在可能只有一小半)的同学已经不用考虑出国这个事了,你们的家庭在中国或多或少有社会关系,可以轻松去个体制内养老。房车不愁,外卖自由,获得优先择偶权还没有异地恋的痛。也许现在你们还有颗想闯荡的年少之心,拿出一部分积蓄以旅行体验的心态给自己了个心愿,顺手拿个低时间成本的研究生学历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中国才是你的归宿。
转码,落幕的时代
虽然这不是篇讨论计算机的文章,但作为出国行业第一选择,当然配得上自成一段。
有超多人,到 2024 年了还做着转码上岸的梦。扪心自问,有哪个行业不需要本科学习,短短 1 年硕士加上几个月的培训班,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就月入过万?这要是能成为常态,其他专业都可以撤销了,衡水也别卷高考了,转行码农培训算了。当然也有很多人唱衰计算机,说什么 2023 秋招横尸遍野哀嚎一片。个人觉得不用那么极端,计算机不是在衰落,只是回归理性回到正常而已。过了阵痛期长远看其实是好事,真正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学不用再面临数十个专业跨考做题家的竞争,企业也不会在盲目扩张和全球裁员之间反复横跳搞得人心惶惶。
可惜对于转码的同学们,大门真的在缓缓关闭。没错,中介或培训班依然可以举出许多成功案例以便掏空你的钱包,不过从百分比来看转码的难度与收益堪比考公。我不否认依然存在转码大厂上岸,甚至现在的同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们何必用前五年的积蓄以及未来五年的光阴去赌这样一个渺茫的机会?何况在行业冷静与沉淀下来之后,没有真正的热情与持续投入,即使转码成功也很难走得更远。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些无关技术与努力,千万不要用前人的成功麻痹自己,或者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大厂工作这事,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
计算机是个围城,转码已不是尚方宝剑。
如果非要转,以我几年来帮助转码同学(甚至科班同学)的经验看,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学科,它包罗万象,没有成熟的培养体系与学习路线,也没有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水平。有些同学把不用考证视为利好跨专业的优点,然而这其实是天坑。没有考试做指挥棒意味着没有人能搞清楚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哪一步。甚至,计算机就不是一个可以教和学的科目,工作内容也会与平时接触的大相径庭。在这上面取得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天赋、热爱与好奇心。直到大四毕业连 99 乘法表都不能顺利打印出来的大有人在,那些算法与八股文,背一背骗得了面试官骗不了自己,靠记忆的知识入职后工作会特别痛苦。反正大部分发达国家蓝领的薪资与社会地位不会太差,真的决心走出去的话机会还是很多,没有必要死磕计算机,至少,没有必要死磕程序员。技术支持、测试之类的相关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
家,到底在哪
来到国外不用太久,大概两三周,就会感受到「家」定义的冲突。当同学们提到「回家」到底是回宿舍?出租屋?还是中国的那个家?这当然不是国外游子们专属的烦恼,但的确更加严重。曾经我们说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后来也许是有对象的地方就是家。但在我看来,能让你开心的地方也是家。中国人似乎被奋斗洗了脑,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互相比较,我们自古就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或是「居安思危」,就好像快乐是多么奢侈多么罪过的一件事。大学毕业后朋友再见面,话题总离不开买车买房升职结婚,很少有人关注我们过的快乐吗?
我不清楚美国之类的地方是什么场景,但至少在欧洲,躺平与快乐是大家默认的生活哲学。我也有同事们下班后研究技术并组织分享 party,但我觉得这不是卷,而是乐在其中的探索。就好像最早时期的大学,如张宇所说,计算积分是派对上的娱乐活动而已。如果你不喜欢,完全可以不参加,去寻找喜欢的东西。当回到某个地方,你有权利也有心情放下工作,放下一切劳累心烦的东西,不用纠结于明天几点起床,不用思考下一个 DDL 什么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浪费一整个下午发呆,用一整晚学习面食烹饪,再用整个周末做个甜点,这就称得上是家了。
我离开是因为不喜欢中国,不喜欢它的政治与一些文化。但后来每当回去,还是能感受到放松和亲切,因为我喜欢吗?我想不是,因为此时我清晰地知道如果它让我不开心的话我有能力随时离开,清晰地知道我不在这里工作,这里一切讨厌的东西无法纠缠着我。换句话说,此时的中国可以让我放下烦恼,那么它也是家了。这一点给了很多游子错觉,觉得中国还是比国外好。其实不然,只不过此时此刻在国外面临了一些压力,回国帮你隔离了这些。如果真的回去开始工作,自然又会怀念起留学时光。相反,如果目前在国内已经有环境良好的工作,稳定的社交关系,那么这才是你的家。
家是港湾,但我们不要自己制造波浪。
如果你不是乐于奋斗,那么休息下吧。钱没那么重要,也不会让你开心。
这边的一些朋友,习惯性的把现在的工资与中国美国比较,渴望找出那么几个证据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也许这个过程就错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追求,想要什么就去对应的地方。发自内心的开心才应该是判决决策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通过打败谁来获得。家是和谐相处的地方,不是战场。
最后,只是我亲身经历的,2 年中有至少 4 个中国同学因为不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抑郁,有考试全挂的,也有休学退学回家的。与此同时也有人缓解了原先的抑郁。所以国外没有错,中国也没有错。我们只是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地方。为期一两个月的旅行也许是个好办法,不要做攻略也不用追景点,到一个地方,租个房子,认认真真生活一段时间,去感受作为家的可行性。相比一次投资数十万打水漂来说性价比高得多。毕竟当代国人又有多少真的有个温馨的窝呢?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吧。另外别忘了,马上过年走亲访友,别再攀比鞭策,交流一下过得还开心吗,别累着了,人生就那么短,非要奉献给你的房子吗。